地處里 下河腹部的江蘇省興化市竹泓鎮,古稱竹橫港。及至清朝,本邑一文士嫌此名土氣,遂取其水勢深廣,更名竹泓,至今沿稱。
竹泓地勢低洼,歷史上飽受水患之苦,長期生活在這方水土上的人們為裹腹計,或筑圩保田防汛排澇,或開溝抬田墊高地面,從而形成四面環水的小島——垛田。圩田、垛田把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分割成河汊縱橫、湖蕩密布的自然地貌。
“隔河千里遠,出門便用船”,船自然成了水鄉人家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隨之而起的造船業也被精明的竹泓人經營得如火如荼。
竹泓的造船業始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穿行在竹二村古舊幽深的巷道里,我們仿佛浸潤在一種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中。
這是一種古風,是一種一脈相承的精致的民俗文化。竹泓的釘造船只,以小巧的農船、漁船和渡船為主,鮮見艨艟巨舸,故作場一般都不是那么寬闊遼曠,地頭場邊、街首巷尾、庭院堂屋……幾乎無所不至。在一位熱心長者的帶領下,我們好奇的目光伴著匆匆步履在竹泓鎮東南角的一處河灘停駐,盈耳的是一陣節奏明快、韻律鏗鏘的斧鑿之聲:“釘,叭叭,釘釘叭……”循聲而望,一位老者著單衣薄衫,正運斧揮鑿,汗流浹背地釘著一只小劃子船。老人雖眉目滄桑、一臉風霜,一招一式卻干凈利落、虎虎生風,一股不服老的倔強勁兒在他那揮斧形成的“大”字造型上畢現。
竹泓的造船業,有不少人家是世代相襲。比較出名的如竹二村周寶如,今年已愈古稀。周師傅家祖傳釘船,到他的侄孫輩,已是五代釘船世家了。
周師傅從14歲開始,釘過的船至今不下千余條。老鴉船、張卡船、開泥船、鴨船、腳劃子……無一不涉及。數年前,日本道具學會的專家學者來竹泓采風,在周師傅的作場上,見其嫻熟自如地操作著,手頭卻并無片紙只字的圖紙,不禁訝然。周師傅自豪地一咧嘴:要圖紙做啥,譜兒都擺在我心里呢。上世紀70年代周師傅曾與人合伙釘過20多米長的輪船,80年代還釘過不少“海溜子”船。那是一種長18米、重約16噸的大木船,為沿海一帶漁人下海捕鰻魚苗所用。
而今,隨著鰻魚市場的疲軟,釘“海溜子”船只能成為一種遙遠的回憶了,周師傅談及此,免不了一陣長噓短嘆。
“釘釘釘,叭叭叭??”閑談間,周師傅依舊斧鑿鏗然有聲。他換了一種語調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船不行就釘小的。這不,前幾天濱海一帶有小木船經紀人專程來此搞批發,一下子拖走了20多條,薄利多銷,一年下來,也能賺個六七千塊錢呢?!?/p>
“釘釘釘,叭叭叭……”樂觀豁達、充滿生活情趣的老手藝人悅耳動聽的打擊樂,一直愉悅著我們的身心。
寂寂冬陽中,別轉他家。在竹二村曲曲折折的巷道里,隨處可見刷過桐油的小木船依擱在臨街一側的墻上。新奇之余,不覺已在一處古舊的瓦房前駐足。從外面看,這戶有著寬敞四扇格門的人家似乎開著店鋪,一俟入室,才恍然大悟,敢情這是一間釘船作場。堂屋里赫然擱著兩條油光锃亮的小木船,而西邊院子里,一陣“釘釘叭叭”的敲打聲正熟悉而親切地叩擊著我們的耳鼓。
主人聞訊而出,這位看上去篤實厚樸的釘船人叫王福金,已年逾花甲。他16歲遠赴江西學藝,后一直蟄居在這片90余平方米的祖屋里,孤身一人,默默地從事著釘船這項艱辛的勞作。
在王師傅慢言細語的敘述中,竹泓造船業的工藝流程得以在我的眼際現出一鱗半爪:造船木料以杉木為主,一條船之船體大抵由船底、船幫和橫梁組合成船頭、中艙和船艄3段體。船底由前、中、后3大塊組成,前后底分別叫前“擋浪”和后“擋浪”。前后擋浪分別由13塊、17塊橫板拼接而成,俗云“前十三(十三太保),后十七(十七大吉)”,意即此。中艙船底為整條船體的主要部分,小船由5?7塊、大船由9?11塊豎板拼接而成?!斑@里是很有講究的”,王師傅話鋒一轉,領著我來到院子里擱空著的一條尚未釘完的小木船前,俯下身子,指彈著船底中心板兩側的兩塊半圓狀厚板說:“這是船底的筋骨,不能馬虎,要用對開圓木?!?/p>
民俗文化有其豐富的內涵和特有的魅力。王福金師傅的話在釘船的能工巧匠中似乎很有代表性,他的一套釘船“經”念得頭頭是道,讓人嘆服,但他的苦衷也切切實實存在著:居于集鎮偏僻一隅,市口不及同行好,雖說酒好,可巷子太深也是沒辦法的事。王師傅說這話時,一臉的無奈。他再次拿起斧鑿,“釘釘釘,叭叭叭”,嫻熟有力地敲擊著。院子里攀著木柵欄而上的紅扁豆在陽光下顯得那么富有生機。
釘船人與釘船人之間也許因同行相嫉而動過干戈,也許因脾性不同而口舌相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竹泓,一條看不見的鏈把他們一切形而上的東西緊緊拴連在一起。在五代造船世家周永干不算寬敞的院落里,我們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年過不惑的周永干滿頭是汗,面色紅潤,腰板硬朗,長期的勞作練就了他的一副鋼筋鐵骨。他在16歲時師承父親周福友開始釘船,精通內河農用木船、運輸木船、水產養殖捕撈木船、出海漁船等傳統木船制造。經他的手制作出來的大小船只加起來已有近千條。2004年,周師傅與本鎮造船業主鄭慶芳、馮慶月等人合作制作了300余條觀光旅游木船,出口到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從幼稚少年到精壯中年,歲月荏苒,令人感慨。
幾代人心傳口授的“造船絕技”非普通木工匠人可以為之。祖訓要求周永干制作一條幾米長的小木船時,要純手工操作,嚴守10道工序:選料、斷料、破板、打麻、填灰、油船 其中僅油船一項就分為上底油、罩面油、打曬油3個步驟。
周師傅一邊“釘叭釘叭”地干著活,一邊和我們聊著。他對造船之道可謂爛熟于心,從選料備料到斷料配料,從分板刨光到投船打麻,一一道出,如數家珍。尤其對投船(即組裝)一項,周師傅更是津津樂道:投船的程序一般是先將中艙底板與前后隔艙板連接要注意將擋浪板縫與船幫板縫錯開,行話叫“長縫不對短縫”,這與砌墻時讓磚頭“咬縫”是同一力學原理。
投船是用“爬頭釘”、“扁頭釘”咬緊木身,并用各種鐵鋦(如萬字鋦、吊梁鋦、扒縫鋦、葫蘆鋦等)加固接合部,使其牢不可破。
我們指著周師傅擱在院中的小木船問:“一條船正常要釘多少釘?”答云:14斤左右的鐵釘。14斤,200余根有棱有角的鐵釘,要經過釘船人一雙血肉之手,一根一根地鍥入船板中,這是一項繁復的工程,更是軟與硬、水與火的較量。望著周師傅那滿是銅錢般老繭的巴掌,我仿佛聞到了一股鐵腥味,而干得正歡的釘船人卻從容自信地揮動著手中的斧鑿,將勞作的快意傾瀉出來:“釘叭叭,釘釘叭,釘叭釘叭,釘釘叭……”
近年來,周永干在繼承發揚竹泓木船傳統制造技藝和造船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極大地促進了竹泓木船制造行業的發展和木船制造文化的傳播。目前,周永干研制開發的城市環衛木船、旅游景區畫舫、觀光休閑木船、龍舟等多種新型木船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他還帶動竹泓鎮有關造船業主制作出400多條觀光旅游木船,外銷到日本、荷蘭、美、德等國。
船文化的長期熏陶,使竹泓人杰地靈。鼎盛之時,竹泓造船有周、王、馮、崔、李、陳6大家90余戶,造船已不僅僅作為養家糊口的一門手藝,它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底蘊以及一代代造船人演繹的人生酸甜苦辣已備受人們關注。市場大潮的沖擊、陸路交通的發達無疑波及竹泓的造船業,但我相信,有豐厚民俗文化的滋養,竹泓鎮大街小巷里這一串串從遠古流傳下來的“釘釘叭叭”弘揚木船制作的仿古游船。造船時的動聽打擊樂,會一直傳響下去。